轴承行业国家标准之GB/T9450—1988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时间:2010-12-20

轴承行业国家标准之GB/T 9450—1988 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Determin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effective depth

Of carburized and hardened cases Of steel parts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2639—1982《钢的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制零件渗碳及碳氮共渗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

a. 渗碳和碳氮共渗有效硬化层(DC)深度大于0.3mm的零件。

b. 经热处理至最终硬度值后,离表面三倍于有效硬化层处硬度小于450HV的零件。

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钢件,经有关各方协议确定有效硬化层深度。对于离表面三倍于有效硬化层处硬度大于450HV的零件,可采用比550HV大的界限硬度值(以25HV为一级)来测定有效硬化层深度。

 

2 一般规定

2.1 渗碳或碳氮共渗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550HV处的垂直距离。测定硬度所采用的试验力为9.807N(1kg)。

特殊情况下,经有关各方协议,也可采用4.903N(0.5kgf)到49.03N(5kgf)范围的试验力,或采用表面洛氏硬度计测定。

2.2 有效硬化层深度用字母DC表示,单位用mm,有效数字为小数点以后二位。

2.3 若采用其他试验力或其他界限硬度值时,则应在字母DC后指明。

例如:DC 49.03/515,表示采用49.03N(5kgf)的试验力测定,界限硬度值为515HV。

 

3 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量

测量有效硬化层深度应根据图纸要求,在指定的部位进行。

3.1 争议

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本测量方法是唯一可采用的仲裁方法。

3.2 原理

有效硬化层深度根据垂直于试样表面的横截面上硬度梯度来确定,即以硬度值为纵坐标,至表面距离为横坐标,绘制出硬度值随距离而变化的曲线,用图解法在曲线上求出。

3.3 测量步骤

3.4 测量结果的表达

根据上述绘制的每条曲线,分别测出从零件表面到硬度值为550HV处的垂直距离,如果这两个数值的差小于或等于0.1mm,则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有效硬化层深度,如果差值大于0.1mm,则应重复试验,直到确认试验没有问题后,如实给出试验数值。

 

4 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校核

5 试验报告

NINGBO BEARING COMPANY
企业总机电话/TEL86-87220315 87222422 87223344 87222434 87220319 87220519
轴承销售电话/SALES TEL86-87220315 87222422(直拨)87222434 87223344 87220319   87220519(转分机)
传真/FAX86-87223781
地址/ADD:宁波市丽园北路1728--1736
E-mail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