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滚动轴承的国家之一
时间:2010-12-2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滚动 轴承 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滚动 轴承 的国家之一。从考古文物与资料看, 中国最古老的具有现代滚动 轴承 结构雏形的 轴承 ,出现于公元前221~207年 (秦朝)的今山西省永济县薛家崖村。公元1280年(元朝)在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上也使用了圆柱滚动支承.尽管历史上中国在滚动 轴承 技术领域曾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在旧中国 轴承 工业却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下, 轴承 工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质快速发展时期。建国五十年来,中国 轴承 工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轴承 (滚动 轴承 简称)是机械工业使用广泛、要求严格的配套件和基础件,被人们称为机械的关节。由于使用范围广泛, 决定了 轴承 品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要 求严,决定了 轴承 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性。 轴承 制造业是一种精密的基础件制造业,它的精度以0.001毫米(mm)来衡量, 而普通机械零件的制造公差一般只有0.01mm。电机的噪声和振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轴承 质量;高精度机床主轴的摆差和温升,更是与 轴承 质量息息相关。 通讯卫星消旋装置中的 轴承 性能,直接影响其通讯效果;航天、航空中关键 轴承 发生故障, 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总之,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中的主机,其精度、性能、寿命、可靠性和各项经济指标,都与 轴承 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 轴承 工业的发展还关系着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水平及机械设备的出口能力。 轴承 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前, 轴承 制造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机械设备配套和维修需要的 轴承 ,基本上依赖进口。当时,仅在辽宁省瓦房店和沈阳、上海及山西省长治等地有一些 轴承 厂、店,但能独立生产 轴承 四元件(内外套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的工厂没有一家.1949年,全国 轴承 年产量仅为13.8万套。中国建立五十年来, 轴承 工业飞速发展, 轴承 品种从少到多, 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从低到高,行业规模从小到大。 轴承 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奠基阶段(1949~1957年):1949年瓦房店 轴承 厂恢复生产,成为中国第一家独立生产 轴承 的企业。抗美援朝期间,瓦房店 轴承 厂部分北迁哈尔滨,于1951年4 月建成哈尔滨 轴承 厂并投入生产。1953年上海市 轴承 行业形成秦福兴轴领厂、上工 轴承 厂、荣泰新机器厂和金兴铁工厂4个中心厂及10多个卫星厂。在原苏联援助下,全国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的洛阳 轴承 厂1954年3月底破土动工兴建,1957年开始试制普通 轴承 13.6万套。至此,我国 轴承 工业瓦房店、哈尔滨、洛阳、 上海四个主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为 轴承 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全国 轴承 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套大关。 (二) 体系形成阶段(1958~1977年):此阶段处于国家“一·五”至“五·五”五个五年计划发展时期, 给 轴承 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一·五”中期,洛阳 轴承 厂于195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顺利建成投产;上海 轴承 工业开始形成一个有地方特色的 轴承 工业基地; 瓦房店、哈尔滨 轴承 厂充实完善,获得较大发展。 同时建成了部直属的洛阳 轴承 研究所和第十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工厂设计机构。此时期, 轴承 制造业为重点主机配套的新产品发展较快,已开始生产汽车万向节滚针 轴承 、磁电机 轴承 、 机床主轴 轴承 和精密 轴承 ,并试制了铁路机车、轧钢机、重型机械、石油工业和航空发电机、 坦克等主机所需的部分配套 轴承 . “二·五”时期,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成都、杭州、合肥、无锡、济南、烟台、上海、北京、广州、昆明、长沙等地先后建成38个 轴承 厂(点 ),迎来了中国 轴承 工业第一个发展高峰期。这些 轴承 厂以后都发展成为各省市的重点企业。 在“三·五”期间,即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 轴承 工业建设投资的重点集中在远离沿海工业发达的三线地区。在三线建设中,陆续在西南、 西北和中南地区,兴建了贵州虹山、贵阳、兰州、甘肃海林、陕西海红、宁夏西北、 青海海山和湖北襄阳等一批 轴承 厂,进一步改善了企业的布局。其中襄阳 轴承 厂,以生产汽车 轴承 为主,与进入七十年代, 即“四·五”时期, 轴承 工业为满足“大打矿山之仗”的需求,第二汽车制造厂同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汽车 轴承 生产基地.一批地方中、小 轴承 厂又纷纷建立起来, 形成了中国 轴承 工业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在七十年代初的建厂高潮中,全国滚动 轴承 厂家已达600多个。此期间,短圆柱滚子 轴承 、球面滚子 轴承 、圆锥滚子 轴承 都有较快发展, 轴承 品种规格日趋齐全.到“五·五”初期, 中国 轴承 制造业逐步建立起了瓦房店、 哈尔滨、 洛阳、襄阳 轴承 厂和上海 轴承 行业五个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 以及星罗棋布的中小 轴承 企业。并建立了综合性的科研与工厂设计机构和一些行业内的工艺装备与测试仪器专业厂,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 科研生产和后勤保障较完善的 轴承 工业体系。据1977年171个主要企业统计,工业总产值达到10.1亿元(70 年不变价), 轴承 产量1.2亿套,职工14.7万人, 拥有主要生产设备4.8万台, 固定资产原值14.9亿元,全员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为6821元/人·年, 均比前一发展期有较大的进步。 (三) 高质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9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在祖国大地汹涌澎湃。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 轴承 行业不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实现生产力大解放,使综合技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提高,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掀起了 轴承 工业发展史上第三次浪潮。 “六·五”时期, 轴承 行业贯彻执行机械部“三上一提高”的方针,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 进一步改善了生产布局, 增强了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 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开展了与瑞典SKF、日本NTN、NSK、 美国TIMKEN等名牌 轴承 公司的技术交往和合作。期间还开发了密封 轴承 、关节 轴承 、直线运动 轴承 、组合 轴承 、转臂 轴承 、谐波传动 轴承 等新产品, 轴承 设计水平逐步接近(或部分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中瓦房店 轴承 厂生产的777/650型轧钢机 轴承 ,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哈尔滨 轴承 厂生产的B、C级3182120-3182122 和 2268120-2268122机床主轴 轴承 ,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洛阳 轴承 厂设计的B3-706和B3-707 型精密光学坐标镗床主轴 轴承 ,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