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寿命理论研究四阶段介绍

时间:2010-12-20



百余年来 轴承寿命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年以前的Stribeek的载荷分布理论,第二阶段是1945~1960年间Lundberg和Palmgren 轴承疲劳失效理论,第三阶段是1960~1980年间的寿命修正理论,第四阶段是1980~1998年间以Loannides和Harris为代表的新寿命理论。196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经典的L-P公式作为 轴承额定动载荷与寿命计算方法标准列入ISO/R281中。近年来,由于材料技术、加工技术、润滑技术的进步和使用条件的精确化,使 轴承寿命有较大提高,ISO适时地给出了含有可靠性、材料、运转条件和性能等修正系数的寿命计算公式。八十年代以来Harris等学者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接触疲劳极限的新理论,将寿命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 轴承寿命计算方法不断完善

  允许 轴承发生相当于万分之一滚动体直径的永久变形,一直是ISO额定静载荷标准的基础。最新的额定静载荷理论的贡献是给出了对应于这个永久变形的各类 轴承的最大滚动体接触应力。
轴承极限转速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当前世界上较有影响的 轴承公司如瑞典的SKF 轴承、德国FAG 轴承、日本NSK 轴承等公司对极限转速的定义、限定范围与使用条件都作出了较科学的规定,使极限转速的研究更加深入。
瓦房店澎利 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http://wpl/
销售部:张世斌
电话:0411-85589390 邮箱:frank@wpl